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商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在商业合同中,保证履约的方式之一就是签订履约保函。那么,在签订履约保函时,相信很多人都会问:履约保函有风险吗?履约保函是否合法?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履约保函。履约保函是指,债务人为保证实现合同履行中的权利和义务,向受益人发出的一种书面保证。它的作用就是在保证履行义务的同时,防止债权人在履行过程中所遭受的意外经济损失。在商业合作过程中,履约保函不但可以保证双方合同的履行,还能提高商业信誉度、增加企业交往的可靠性。
那么,履约保函有风险吗?答案是肯定的。履约保函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风险的大小,二是风险的可能性。
首先,关于履约保函的风险大小,这主要取决于保证人和实际债务人的实力和信用等级。如果保证人实力非常强大,信用等级较高,那么对受益人的保障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保证人无力履行保证书的义务,或者由于保证书内容不规范而导致受益人无法获得相应的保障,都会导致履约保函对受益人的保障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在选择履约保函的保证人时,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因保证人信用的降低而导致受益人的损失。
其次,关于履约保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出现面值与实际履行的差距比较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保证书的条款不规范而导致的。比如,保证书只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履约义务,过度限制了保证人的责任范围,导致受益人在实际执行时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另外,保证书的赔偿金额过低,也可能导致保证效果的降低。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尽管履约保函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其本身是完全合法的。我国的《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履行保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证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依法经受人所作的保证,应当受到保护,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实现。”这就说明,在商业合同中签订履约保函是完全合法的。
不过,虽然履约保函是合法的,但是我们仍然要在签订前仔细阅读保函书的相关条款,确保其规定的周全和有效性。如果签订的条款不严谨,或者保证人的信用等级较低,都可能导致其保证作用丧失。因此,在签订保函前,一定要经过充分的协商和审慎的比较,确保保障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履约保函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在商业合同中使用是完全合法的。当然,我们在签订保函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确认,以确保我们所签订的保函具有足够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