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开出的保函 假的
保函,是指银行根据合同约定,为债务人(即申请人)在向债权人(即受益人)承诺履行合同义务的过程中提供担保的一种保证方式。由于保函具有安全、快捷、便捷等特点,因此在商业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保函作为银行提供的一种重要担保方式,却有时发生假保函的情况,这给商业交易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究竟什么是假保函呢?
假保函,是指保函开立时没有经过银行内部审核程序,或是私自篡改保函金额、期限、受益人等内容,或是根本没有银行在背书或是因签发保函银行不存在或不存在合法经营资格等虚构信息的保函。简而言之,假保函就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保函。
那么,假保函对商业交易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是金融损失。由于假保函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当申请人不履行与受益人的约定时,受益人无法获得保函金额。这样,银行为了弥补受益人的损失,必须通过内部调查或司法途径强制收回保函金额,这将导致银行和申请人面临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是商誉损失。假保函将导致受益人对银行的信任度降低,而商业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维护。因此,一旦发生假保函事件,银行所经营的其他业务都将受到影响,导致银行商誉损失。
最后是社会影响。假保函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影响,还会给整个商业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申请人和受益人的权益,更破坏了商业诚信,同时还会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
那么,如何避免假保函的发生呢?
首先,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机制,对保函发放实行一条龙服务,确保保函开立程序合法、有序、规范。其次,加强合同履约的监督力度,对保函承诺的相关细节进行审核,避免鱼目混珠、疏漏大意等问题的发生。此外,对于违规行为要及时追责问责,以免给银行机构和客户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假保函问题是商业交易中的严重隐患,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避免其发生,建立诚信的商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的平稳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