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因素决定工程中能否使用保函。
项目性质与规模:
项目性质:不同性质的项目对保函的需求不同。例如,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为了确保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项目的顺利进行,往往会严格要求使用保函。因为这些项目涉及到公共利益,需要更高的保障措施。而一些私人投资的小型项目,业主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施工单位的信任程度来决定是否要求保函。比如私人投资的小型仓库建设,如果业主与施工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信任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可能就不会要求保函。
项目规模:大型项目由于涉及的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众多,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更倾向于使用保函。例如,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到最后的验收,需要众多的参与方协同工作,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使用保函可以有效地分担和转移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小型项目,如小型家庭住宅的翻修工程,由于规模小、风险相对较低,可能不一定需要保函。
相关方的信用状况:
施工单位的信用:如果施工单位信用良好,有按时、按质完成工程的良好记录,银行在发放保函时会更加积极,业主也更愿意接受保函这种担保方式。反之,如果施工单位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如工程逾期交付、工程质量问题较多或者拖欠工人工资等情况,银行可能会拒绝发放保函或者提高保函的要求,业主也可能会对保函的有效性产生疑虑,甚至可能要求其他更严格的担保方式。
业主的信用:业主的信用状况同样重要。如果业主有拖欠工程款、随意变更工程要求或者不遵守合同约定的不良记录,施工单位可能会担心提供保函后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可能会要求业主提供相应的担保或者对保函的条款进行特殊约定,以降低自身风险。
政策法规的导向:
强制推行:在某些地区或特定类型的工程建设中,政府部门可能会强制要求使用保函。例如,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府可能会规定在建筑工程中必须使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函。这种强制要求有助于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
鼓励引导:有些政策法规是鼓励使用保函的。例如,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对使用保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者在工程招投标中给予加分等,以引导企业积极使用保函。这种政策导向有助于推动工程保函的广泛应用,提高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