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障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而依法采取的限制或者禁止当事人处分有关财产的措施。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则是指在民事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为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挥霍财产,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以保证最终能够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
与诉讼中的财产保全相比,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具有以下特点:
1. **适用阶段不同**: 诉讼保全是在诉讼过程中采取,而执行保全是在进入执行程序后采取。
2. **适用主体不同**: 诉讼保全既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采取;而执行保全只能由申请执行人申请,法院不能依职权采取。
3. **申请条件不同**: 诉讼保全要求当事人提供担保,而执行保全不要求申请执行人提供担保。
4. **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实现,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财产,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查封**: 对被执行人的动产、不动产、以及其他财产权利,禁止其转让、处分。例如,查封被执行人的房产、车辆、银行账户等。
2. **扣押**: 将被执行人的动产、特定物以及可以提取的权利凭证予以收缴、控制。例如,扣押被执行人的车辆、贵重物品、公司印章等。
3. **冻结**: 将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在其账户内冻结,禁止被执行人提取、转账或进行其他处分。
4. **其他措施**: 除上述措施外,人民法院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其他必要的保全措施。例如,禁止被执行人高消费、限制其出境等。
**申请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需要什么条件?**
申请执行人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措施,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已经取得生效的法律文书**: 包括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等。
2. **有证据证明被执行人可能存在转移、隐匿、挥霍财产的行为**: 例如,被执行人正在进行财产转移、变卖资产、隐匿收入等。
3. **不采取保全措施将可能导致生效法律文书无法执行或者难以执行**: 例如,被执行人一旦转移财产,将无法偿还债务,导致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 **申请执行人提交书面申请**: 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身份信息、申请事项、申请理由、以及相关证据材料等内容。
**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对被执行人有什么影响?**
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对被执行人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1. **限制财产处分权**: 被执行的财产在保全期间内,被执行人不得擅自转让、处分,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 **影响正常经营**: 如果被执行的是企业的财产,例如银行账户、生产设备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甚至导致企业停产、倒闭。
3. **损害个人信用**: 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信息会被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被执行人未来的贷款、融资等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结语**
被执行中的财产保全是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也要注意保护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保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执行人生产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