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裁定对被申请人财产采取控制措施,禁止其对特定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财产保全制度的设立,旨在为权利人最终实现债权提供保障。但司法实践中,由于申请人的申请可能存在错误或不实,人民法院做出的财产保全民事裁定也可能存在错误。那么,财产保全民事裁定被错误作出后,应如何撤销呢?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财产保全民事裁定的撤销路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和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利害关系人认为保全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保全或者变更保全。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保全或者变更保全。财产保全的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上述法律条文表明,当事人申请撤销财产保全民事裁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1. 申请主体为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人以及案外人。其中,案外人需证明其对被保全财产享有足以排斥保全的权利。
2. 申请撤销的理由成立。常见的撤销理由包括:1)不存在财产保全的申请条件,例如申请人并非债权人或不存在债权到期的事实;2)不符合财产保全的条件,例如不存在被申请人可能转移、隐匿财产的可能性;3)保全措施的范围、期间等明显不当。
3. 财产保全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采取保全措施不符法律规定的,必须撤销。
该条文表明,人民法院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如发现财产保全民事裁定存在错误,应当依职权主动撤销该裁定。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撤销财产保全民事裁定的,无需受制于当事人是否提出申请,也不受上述当事人申请撤销的条件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对保全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在实践中,上级人民法院在复议阶段发现下级人民法院作出的财产保全民事裁定存在错误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撤销。
财产保全民事裁定被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解除对被申请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并及时通知被申请人。若该裁定系提供担保后作出的,则人民法院应同时解除对担保财产的保全。
值得注意的是,财产保全民事裁定被撤销后,申请人或人民法院的错误行为若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被申请人有权依法要求申请人或人民法院赔偿损失。其中,若损失由申请人的错误行为造成,申请人应承担赔偿责任;若损失由人民法院的错误行为造成,则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财产保全民事裁定的撤销路径主要有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撤销以及上级人民法院指令撤销三种。财产保全民事裁定被撤销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解除对被申请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因申请人或人民法院错误行为造成被申请人损失的,被申请人有权依法要求赔偿损失。
在司法实践中,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在审查财产保全申请及作出财产保全民事裁定时,应当严格审查申请条件是否满足、申请理由是否成立、保全措施是否适当等,避免作出错误裁定。同时,被申请人也应积极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在发现财产保全民事裁定存在错误时,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