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正升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
行业动态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
发布时间:2024-07-13 12:28
  |  
阅读量: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这句话乍一听似乎简单明了,但在法律实务中,却蕴含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和适用规则。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原则。

一、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的法律依据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并非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条文,而是从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概括出来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权法的占有规则**: 《物权法》第二十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条规定体现了物权变动的登记要件,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也认可占有作为取得物权的方式,例如善意取得制度。

2. **合同法的风险负担规则**: 《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负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负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这条规定体现了风险负担与标的物占有的关系,谁占有标的物,谁就需要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反之亦然。

3. **侵权责任法的不当得利规则**: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受益人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取得的利益。” 这条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财产归属的公平原则,即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

二、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的适用场景

在司法实践中,“谁保全财产就归谁”的原则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场景:

1. **善意取得**: 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将其占有的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为善意且付出合理对价,则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例如,甲将从乙处借来的自行车卖给不知情的丙,丙支付了合理的价格,并实际占有了自行车,此时丙可以善意取得该自行车的所有权。

2. **拾得遗失物**: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但是,如果权利人无法查明或者不领取的,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有关部门可以将遗失物拍卖,所得价款在扣除保管、处理等费用后归国家所有。

3. **无主财产的取得**: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适用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文物保护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这意味着,对于无主财产,占有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取得其所有权。

4. **紧急避险**: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即使损害了他人的财产,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行为人也不必承担赔偿责任,甚至可以取得被损害财产的所有权。

三、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的例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谁保全财产就归谁”并非绝对的规则,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即使保全了财产,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其所有权:

1. **恶意取得**: 如果受让人明知转让人无权处分财产,仍然与其进行交易,则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例如,甲明知自行车是乙从丙处偷来的,仍然以低价从乙处购买,此时甲不能取得自行车的所有权。

2. **基于特殊关系占有财产**: 例如,保管合同关系中,保管人虽然占有保管物,但并不因此取得其所有权。租赁关系中,承租人占有租赁物,也不因此取得其所有权。

3. **违法犯罪所得**: 即使行为人保全了财产,但如果其行为构成违法犯罪,例如盗窃、抢劫等,也不能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四、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甲将自己的一辆汽车借给乙使用,乙未经甲同意将该车质押给丙,并告知丙该车为其所有。丙经核实车辆信息后,认为该车确为乙所有,遂与乙签订了质押合同,并支付了相应的款项。请问,丙能否取得该车的质权?

**分析:**在本案中,乙无权处分甲的汽车,丙在签订质押合同时存在过错,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因此不能取得该车的质权。

**案例二:**甲在海边散步时捡到一个漂流瓶,瓶中装有一枚价值连城的古董戒指。甲将戒指交给当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发布公告寻找失主,但无人认领。请问,该戒指最终归谁所有?

**分析:**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拾得漂流物参照适用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由于无人认领该戒指,且该戒指属于文物,因此最终归国家所有。

五、 结语

“谁保全财产就归谁”是物权变动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并非绝对的规则。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判断财产的最终归属。在遇到财产纠纷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