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为了保障将来生效裁判能够得到执行,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或变卖财产,以确保生效裁判顺利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申请财产保全的条件包括:
有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被执行人正在转移、隐匿其财产,或者已转移、隐匿其财产,但转移、隐匿的情况不明; 有证据证明被执行人可能转移、隐匿其财产; 被执行人拒绝提供担保,又不履行生效裁判; 因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保全措施,将可能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申请执行的标的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或者外国货币折合人民币1亿元以上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执行申请后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准予保全的裁定。财产保全的程序如下:
申请人提出申请。申请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查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 人民法院裁定。如果人民法院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应当作出准予保全的裁定;如果不符合法定条件,应当作出驳回申请的裁定。 执行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作出准予保全的裁定后,应当及时执行保全措施。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和禁止处分等。 解除保全。在下列情形下,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解除保全措施: 申请人申请解除保全的; 人民法院认为保全措施不当的; 执行程序终结或者执行和解的; 被执行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在决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执行人:
保全措施的依据和内容; 保全措施的期限; 被执行人对保全措施异议的权利; 解除保全措施的条件。被执行人收到告知书后,有权对保全措施提出异议。异议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异议,并作出是否解除保全措施的裁定。
财产保全的法律后果包括:
被执行人的财产受到限制。被执行人的财产被保全后,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不得处分或转移该财产; 被执行人可能承担保全费。如果保全措施不当,或者被执行人对保全措施提出异议并被法院支持,被执行人可以申请赔偿保全费; 被执行人可能承担藐视法庭的责任。如果被执行人故意违反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其处以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在申请财产保全时,申请人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提供充分的证据。申请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符合财产保全的条件; 选择适当的保全措施。不同的保全措施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产生的影响不同,申请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保全措施; 及时告知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应当及时将保全措施告知被执行人,以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