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民间借贷、金融诈骗等案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接到过类似“你的财产已被法院保全”的电话,这些电话往往让人措手不及,甚至陷入恐慌。那么,接到这样的电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呢?
财产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或仲裁过程中,为了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变卖财产,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由法院或仲裁机构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冻结、查封、扣押或控制当事人的财产。
简单来说,财产保全就像给你的财产上了一把“锁”,限制你对财产的处置权,目的是为了保证将来案件判决能够顺利执行。
接到“财产保全”电话,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慌张,更不要轻易相信对方说辞。因为这类电话很可能是诈骗电话,他们通常会冒充法院、公安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你的恐慌心理骗取你的信任和财产。
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提高警惕:
对方要求你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对方要求你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对方提供的电话号码是可疑号码,例如“+86”开头的号码; 对方语气强硬,带有明显的威胁恐吓成分。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你需要学会辨别真假“财产保全”。
法院或仲裁机构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会向被保全人送达书面裁定书或通知书,不会通过电话直接告知。如果对方自称是法院工作人员,你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姓名、警号等信息,并通过法院官方网站、电话等渠道进行核实。
如果对方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或者你对对方的身份存疑,你可以要求对方出示相关法律文书,例如财产保全裁定书、民事起诉状等。仔细阅读文书内容,确认案件信息是否属实,是否存在财产被保全的情况。
如果你无法判断真伪,或者对法律程序不熟悉,建议及时咨询律师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指导,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如果确认自己确实被法院或仲裁机构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你需要冷静应对,并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财产保全,是被告还是被申请人?涉及什么案件?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好地应对。
财产保全只是诉讼或仲裁程序中的一种保障措施,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败诉。你需要积极应诉,提供证据材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不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与申请保全人进行协商,争取解除财产保全措施。例如,可以提供担保、和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如果你对财产保全裁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上级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复议或诉讼,要求撤销或变更保全裁定。
为了避免财产被保全带来的不便和损失,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增强法律意识,认真阅读合同条款,避免签订不公平、不合理的协议; 妥善保管借款合同、收付款凭证等重要证据材料,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提供; 与他人发生经济往来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避免私下交易,降低风险; 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避免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总而言之,接到“财产保全”电话不要慌张,要学会识别真伪,冷静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遇到无法处理的情况,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寻求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