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经济纠纷中,财产保全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保障措施,能够有效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财产,保障将来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伪造的法律文书进行诈骗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其中就包括伪造“财产保全裁定书”。那么,如何识别财产保全裁定书的真伪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详细解读。
财产保全裁定书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或仲裁程序开始之前或进行过程中,为保障将来生效的判决、裁决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而根据申请人请求,对被申请人财产采取的强制性保护措施所做出的书面裁定。简单来说,它就像给财产上了一道“枷锁”,防止被申请人在诉讼过程中偷偷转移或处理财产。
需要注意的是,财产保全裁定书的发出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做出此类裁定。
面对一份财产保全裁定书,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其真伪,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呢?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您进行初步判断:
真正的财产保全裁定书上会盖有法院的公章,并且有审判员的签名。需要注意的是,法院公章是红色的,且字迹清晰、规范。如果发现印章模糊不清,或者签名潦草、不规范,则需要提高警惕。
仔细阅读裁定书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案件当事人姓名、案由、诉讼请求、保全财产等关键信息,查看是否存在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一份真正的法律文书,其内容必然是严谨、规范的。
如果对裁定书的真伪存在疑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联系 issuing court 进行核实。可以通过电话、网站或直接前往法院查询,确认裁定书的编号、承办法官等信息。法院有义务对公众进行解答和核实。
目前,大部分法院的裁判文书都会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可以通过该网站查询裁定书的真伪。在网站首页输入案号、当事人姓名等信息进行检索,如果查询不到相关文书,则该裁定书很可能是假的。
如果您对财产保全裁定书的真伪难以判断,建议咨询律师等专业人士。他们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您识别虚假法律文书,并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
如果确定收到的财产保全裁定书是假的,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妥善保管好虚假的财产保全裁定书以及其他相关证据,例如:短信、邮件、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将有利于日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如实说明情况,提供相关证据,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
可以咨询律师,获得专业的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财产保全裁定书是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法律文书,对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可能存在的虚假文书,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学会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一旦发现虚假财产保全裁定书,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