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冒充公检法机关进行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一种声称“法院冻结钱款”的骗局更是屡见不鲜,让不少人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那么,这种骗局是如何操作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冒充法院冻结钱款的骗局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 制造恐慌:骗子会冒充法院工作人员、警察或者银行客服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受害人,并以严肃、官方的口吻告知受害人其银行账户、信用卡或支付宝等支付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即将被冻结。
2. 诱导转账: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受害人往往会被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随后,骗子会以“资金调查”、“安全账户”等名义,诱导受害人将账户内的资金转入其指定的账户,或者引导受害人进行网贷,并将贷款资金转入指定账户。
3. 切断联系:一旦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骗子便会立即切断与受害人的一切联系,销声匿迹。此时,受害人才会意识到自己被骗,但为时已晚。
为了迷惑受害人,骗子们往往会使用一些看似“专业”的话术和手段,例如:
1. 使用“专业术语”:骗子会使用“冻结令”、“传票”、“逮捕证”、“安全账户”等专业术语,试图增加可信度,让受害人信以为真。
2. 提供虚假“证据”:有些骗子还会伪造法院网站、警官证、通缉令等虚假“证据”,以增强迷惑性,打消受害人的疑虑。
3. 利用恐吓威胁:在通话过程中,骗子往往会使用威胁、恐吓的语气,例如声称“如果不配合调查就会被逮捕”,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失去理智判断力,从而乖乖就范。
面对“法院冻结钱款”的骗局,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避免上当受骗。以下是一些防范技巧:
1. 提高警惕,不轻信:接到陌生电话,尤其是涉及到个人财产安全的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对方的话术。切记,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办案,更不会要求你转账汇款到所谓的“安全账户”。
2. 核实身份,多方求证:如果对来电人员身份存疑,应及时挂断电话,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的身份。可以拨打官方公布的电话号码,或者到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切勿轻信来电显示,因为骗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来电号码。
3.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尤其是验证码。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应立即报警,并及时更改相关账户的密码。
4. 保持冷静,及时报警:如果不幸被骗,要保持冷静,及时报警,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例如通话录音、短信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警方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法院冻结钱款”的骗局虽然花样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都是利用受害人的恐惧心理和对法律的不了解,诱使其上当受骗。因此,我们要牢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同时,也要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防骗知识,共同提高防范意识,共同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本篇文章旨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众防范意识,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如有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