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在诉讼期间因当事人行为或其他原因导致判决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的情况发生。然而,我国现行财产保全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财产保全种类较少,仅有查封、扣押、冻结和责令提供担保四种,难以满足实际诉讼中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对于非金钱债权或不动产债权,现有财产保全措施的可操作性较差。同时,适用条件过于严格,如查封和扣押要求诉讼标的明确,冻结要求必须有证据证明有转移、隐匿财产或者有其他妨害债务履行的行为等,在实践中给财产保全的适用带来阻碍。
依照现行规定,申请财产保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提供担保;二是必须有证据证明有转移、隐匿财产或者有其他妨害债务履行的行为;三是必须对请求保全的财产具有利害关系。这些条件设置得较为苛刻,尤其是在申请诉讼前财产保全时,当事人很难收集到确凿证据证明对方有妨害行为,导致财产保全措施无法顺利适用。
为防止滥用财产保全制度,现行规定对重复申请财产保全进行了限制。对于同一诉讼标的,当事人只能申请一次财产保全,不得重复申请。这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滥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可能会导致当事人因保全不当而遭受较大的损失,也不利于及时查明、控制和处理被保全的财产。
在财产保全过程中,执行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是执行机关对财产保全裁定的执行不力,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被保全的财产;二是保全财产在执行过程中被转移、隐藏或变卖,造成损失;三是执行机关与法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畅,影响财产保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对于当事人对财产保全提出异议的情况,现行《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异议处理程序和期限,导致异议处理缺乏统一规范,容易引发纠纷和拖延诉讼进程。异议处理中法院的审查也存在随意性,影响异议处理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针对上述财产保全制度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完善:
丰富财产保全种类和适用条件:增加禁止处分、限制处置、禁止转移、禁止变更注册登记等保全措施,扩大财产保全的适用范围,增强保全效果。 适当放宽财产保全条件:对诉讼前财产保全适用条件作适当调整,允许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对方有妨害行为的情况下,在必要时也能申请财产保全。同时,考虑取消对申请财产保全提供担保的强制性要求。 合理限制重复申请财产保全:允许当事人在诉讼中因情况发生变化而适当增加保全申请次数,但应设置一定的限制和条件,防止滥用。 加强财产保全执行保障:完善执行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财产保全裁定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被保全财产的保全和处置机制,防止被保全财产被转移或变卖。 完善财产保全异议处理机制:明确异议处理程序和期限,规范法院的审查权,保证异议处理的公平性和及时性。通过以上措施的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将更加科学合理,既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能防止滥用保全措施,为民事诉讼的公正高效进行提供有力保障。